12月13日14:22,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支援的南沙大岗方舱医院最后一批患者出舱,至此该所方舱医院使命已达,正式闭舱。
自11月19日起,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先后派出三批218人医疗队抵达南沙大岗,由副院长郑小飞带队,接管南沙大岗方舱a区、c区合计1600张床位。自11月21日正式开舱以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2天时间里共收治患者3125人,累计出院2976人。
在此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支援方舱医院队建章立制,定岗定责,规范行为,从医疗、护理、院感、药事、后勤、行政6个方面全方位落实国家及省市最新政策和要求,理顺舱内舱外互通机制,无间歇保障方舱运行,形成了免排队入舱、自助心理评估、24小时在线用药咨询等鲜明特色。
接诊外籍患者 凸显侨字特色
南沙大岗方舱运行期间,曾接诊了一位来自越南的外籍患者le(化名)。由于亚洲人样貌相近,以及实行自助登记入舱,医护团队并未发现异常。但在夜间值班时当班医生发现患者睡眠状态下咳嗽的症状非常明显,在交班时告知了第二天一早接班的医生。医疗组巡床与患者交谈时,才发现le并不会讲中文。医生详细了解了le的情况后,第一时间给出医嘱,开了止咳化痰的药物,并详细告知了用法和注意事项。
临近出舱时,le又面临护照过期导致出舱登记一直无法通过的情况,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充分发挥侨字特色协助其家人帮她联系到了越南驻广州总领事馆,为她开具了相关证明,并协调快递接收证明至方舱,le才得以顺利办理相关手续!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医疗队领队郑小飞说:作为著名侨校暨南大学的附属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终坚持立足广州,面向大湾区,辐射东南亚的办医路线,在支援南沙大岗方舱医院期间,除了有港、台籍医护积极参与支援,医护团队尽力帮助外籍患者解决医疗及生活困难,充分彰显侨校、侨院的国际医疗特色。
75位患者志愿者参与方舱运营:“如果还需要我的话,我想回去”
“姐!麻烦您带新入舱的患者熟悉一下环境。”
“兄弟们,拉饭了!”
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地制宜,制定了志愿者工作方案推动患者自我管理。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计招募患者志愿者75人,全方位参与方舱日常运营过程中的送餐分餐、物品搬运、秩序维护、核酸扫码、病区保洁等工作,最大限度缓解了医护人员在非医疗护理工作方面的压力。
志愿者徐大哥曾从事网络维护工作,平日酷爱拍摄短视频。在舱期间他除了完成志愿服务工作外,还不时的协助医院技术人员处理医护人员电脑设备故障。在他的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十几条舱内的视频,其中不少点赞数过百。出舱当晚,他发微信给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人员说“如果还需要我的话,我想回去。”
用纪律划定底线 靠情感连成一线
支援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支援方舱医院医疗队合计召开临时党支部党员大会3场、院感培训会4场、联席工作会议20余场。每天下午6点,总领队郑小飞副院长牵头组织召开线上联席工作会议,由各组负责人反馈当天情况、次日计划及亟需解决的困难,讨论凯发国际k8登录的解决方案,行程“合作-执行-改进”的良性管理循环,严格的纪律要求切实保障了方舱医院各项医疗活动的有序开展,医疗服务的稳定提供。
针对支援期间队员压力增加、情绪不稳等情况,临时党支部书记李劼若联合精神心理科党支部举行方舱一线医务人员常见心身反应与应对策略,邀请精神心理科贾艳滨教授解答队员心理困惑。不仅如此,在近1个月的支援时间里,有不少队员的生日在工作中匆匆度过,医疗队将在原地隔离期间举行11、12月医疗队员线上集体生日会,让大家一起度过一个难忘的生日。
(本文图片由医院提供)